电子墨水屏像素密度超 25000 PPI,研究人员研发“视网膜电子纸”
IT之家 11 月 4 日消息,电子墨水屏通常相较其他屏幕技术具有更佳的可视性和更低的能耗,但其图像清晰度和色彩分辨率较低。一种新型制造工艺有望通过将像素尺寸缩小至人眼不可分辨的极限以下,从而解决分辨率问题,使其特别适用于可穿戴设备。
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与哥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Gothenburg)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型防眩光屏幕,可实现极高的像素密度。该技术有望克服电子墨水技术的主要短板之一,从而推动低功耗、高分辨率显示屏的广泛应用。
据IT之家了解,这项被命名为“视网膜电子纸”(retina E-paper)的制造工艺,通过电化学还原使三氧化钨纳米圆盘发生可逆的绝缘体-金属相变,从而在极小尺度上精确调控屏幕的反射率与对比度。由此制成的电子纸像素尺寸可小至 560 纳米,甚至小于某些细菌,像素密度超过每英寸 25,000 像素(PPI)。

理论上,这一技术可在一枚隐形眼镜大小的屏幕上实现远超 4K 的分辨率。
作为对比,目前多数 iPhone 机型屏幕的像素密度约为 460 PPI,而许多高分辨率平板电脑或 PC 显示器的像素密度仅略高于 200 PPI。另一方面,市面上最新发布的电子墨水屏在黑白模式下可达 300 PPI,但在彩色模式下分辨率通常减半。
与其它电子墨水屏一样,“视网膜电子纸”在阳光直射下的对比度和可视性优于 LCD 或 LED 显示屏,同时能耗更低。研究人员估算,其在显示静态图像时的功耗约为每平方厘米 0.5 毫瓦,播放视频时约为 1.7 毫瓦,远低于常规电子墨水面板。

尽管“视网膜电子纸”支持彩色显示和立体(anaglyph 3D)效果,但其刷新率可能无法与传统显示技术相媲美。研究人员称其刷新率可超过 25Hz,但未明确说明上限。目前商用电子墨水显示器最高可达 60Hz,而 LED 显示器每秒可显示数百帧画面。
此外,德国维尔茨堡大学(Julius-Maximilians-Universität Würzburg)的物理学家近期发表的另一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将 OLED 像素缩小至仅 300 平方纳米的方法。若将该技术用于可穿戴设备,理论上可在 1 平方毫米的空间内集成一块 1080p 分辨率的面板,像素密度可能超过 55,000 PPI。然而,目前该技术仅能显示橙色,其商业化前景尚不明确。
版权声明
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枣庄生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