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无为:艰苦奋斗再创业 奋发有为谱新篇
无为市地处八百里皖江中部,南临长江,北依巢湖,通江达海,自古就是水陆要冲和鱼米之乡。自隋朝建县以来,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春雷滚滚,一大批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无为人率先走出去,“洗脚上田”办企业,从磨具小作坊做起,开始了艰苦创业路。“说尽千言万语,踏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历尽千难万险”,蹚出了电线电缆产业发展的路子,无为经济总量一度跃居全省第一,成为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
2019年无为撤县设市,成为安徽最年轻的县级市。新时代,年轻的无为市赓续传承,继往开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开拓创新闯新路,于变局中开新局,全神贯注勇创新、拼发展、争先进,全力以赴抓项目、稳投资、促增长,奋发有为,争先进位,昂首走在全省县域经济前列。
产业焕新:老树发芽、新树抽枝
多年来,无为一直是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优等生,稳居全省前十,排在第一方阵。2024年无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10.2亿元,主要经济指标逐季回升,多项关键指标好于预期。
令人欣喜的是,这种良好势头跨年延续,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非房投资、其他营利营收分别增长6.6%、15.5%、4.4%、103.4%,顺利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
主导产业的强劲增长,有力支撑无为争先进位。电线电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绿色食品、羽毛羽绒是无为经济的四大主导产业,2024年,四大主导产业全面发力:电线电缆、羽毛羽绒、绿色食品产值分别增长29.1%、50.3%、10.3%;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异军突起,产值占主导产业比重近1/3,达187.2亿元(其中比亚迪弗迪电池181.5亿元),共同支撑全市规上工业产值达740亿元、增长6.1%。
上半年,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2%,电线电缆、羽毛羽绒产业实现产值181.4亿元、25.7亿元,分别增长16.6%、27%;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113.3亿元,增长36.9%,对全市增长贡献率达到62.7%。绿色食品产业产值28.9亿元,制造业的强劲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产业如林,只有不断地让老树发芽、新树抽枝、小树生根、大树参天,才能枝繁叶茂。”无为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这样阐述无为的产业治理逻辑。
电线电缆、羽毛羽绒是无为的产业“老树”,也是经济发展最稳定的“存量”。对这两大产业,无为以“国标提升+技改升级”为抓手,大力实施“焕新”行动和品牌战略,引导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跃升。2024年,电缆产业规上产值356.1亿元、羽毛羽绒近50亿元,基本盘稳固坚实。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绿色食品是这几年无中生有的产业“新树”,也是无为实现争先进位强有力的“增量”。对这两大产业,通过“龙头牵引+集群发展”加速崛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自比亚迪项目落地后,迅速集聚42家规上企业,覆盖电池、零部件、线束等全链条,2024年产值187.2亿元。绿色食品产业依托5平方公里的专业园区,吸引三只松鼠、翱兰国际等33家规上企业,产值77.8亿元。无为正全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瞄准细分领域头部企业招引,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志在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集群”和“全国影响力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含“新”量增加,创新活力释放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连续六年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的无为,将创新视为赢得区域竞争主动的先手棋。
当前,无为的每个主导产业都成立了研究院,上半年“高效能特种电缆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材料中试基地”成功揭牌。无为正大力实施“新质生产力培育工程”,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为统领,全力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与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引育,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创新动能。
聚焦创新主体培育,无为市健全科技型企业成长加速机制,壮大科技型企业主体规模,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开展“小升高”“规进高”“招引高”等行动,持续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队伍。截至6月,全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9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
聚焦创新平台建设,无为市实体化运营5家产业创新研究院,依托比亚迪、楚江等龙头企业和上缆所、安工程等高校院所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联合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室,加强自主研发平台建设,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华能电缆等8家企业获批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华菱电缆等31家企业技术中心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在此基础上,着力构建协同高效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近三年来,全市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05个、技术合同金额超100亿元,产学研合作成效进一步显现。
聚焦科技人才引育,无为市制定《推深做实“凤还巢”工程的实施意见》《实施“智汇无为人才计划”引领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意见》等系列文件,形成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服务等一揽子政策,积极开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服务,全力做好人才工作。2024年以来,新引育高层次人才团队6支、领军人才9人、高端人才164人、大学生14008人、高技能人才2638人、入选“鸠兹英才”87人。
今年上半年,无为市工业经济交出亮眼成绩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较去年同期提高9个百分点,在芜湖市各县市区中稳居前列。其中,规上企业中战新产业产值达204.1亿元,同比增长24.4%;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9.3亿元,增幅高达39.4%,含新量不断增加,创新活力持续释放,新质生产力成为增长新引擎。
城乡更新:全域美、持久美
从工业化到城镇化,再到农业农村现代化,无为市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城市更新与和美乡村建设,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广大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功能品质持续提升。
近年来,无为市大力推进城市更新,积极谋划并实施了一系列兜底线、惠民生、优环境的重点项目,全力加快关键基础设施布局,构建“外联内畅”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朝着实现无为城乡“全域美、持久美”的目标稳步迈进。
今年无为系统谋划城市更新项目26个,总投资70.22亿元。制定《无为市城市更新专项工作方案(2025-2027)》,明确城市更新目标任务与实施路径,有序推动各项城市更新项目落地实施。2025年度计划改造18个老旧小区,目前已全面启动,总建筑面积约31.82万平方米,涉及2319户居民,一大批老旧小区即将旧貌换新颜。
建设和美乡村,无为市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为抓手,掀起一场“环境革命”,加快村庄焕发新生。在建10个省级精品示范村“颜值”“内涵”双提升;建成199个省级中心村实现“水电路网”全覆盖;推广“外盖外扣+内盖内嵌”砖砌式双盖板三格化粪池改厕模式,近10万座户厕改造“改”出便利,开展“问题厕所”精准排查与闭环整改,曾经的“臭水沟”变身“生态景”,村庄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通过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无为市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市共有600个美丽宜居村庄夯实基础、180个美丽宜居村庄功能跃升,199个省级中心村达标提质,6个精品示范村树立标杆,形成了全域覆盖、梯次分明的乡村建设矩阵,广大乡村更整洁、更美丽、更宜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无为市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做好山水文章。
三公山、竹丝湖是无为山水画卷上的“双子明珠”,无为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两山”理念,高起点谋划建设三公山、竹丝湖旅游度假区,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将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自度假区启动以来,市级层面组建了度假区创建工作专班,邀请国内顶尖团队编制度假区总体规划和竹丝湖横山片区规划,成功举办白茶文化季、“奔跑江淮”乡村跑、湖畔音乐会、中国旅游日暨“520”文旅惠民消费季等活动,湖山佳致、小岩民宿等一批项目建成试运营,各项工作有力有序稳步推进。
下一步,无为市将坚持以项目为支撑,计划投资数十亿元,以“两环一线”为总体布局,围绕“日出、溪谷、茶田、湖湾、岸线、村落”打造度假区的山湖主题度假核心,形成三公山追光山路、黄龙竹溪谷、国际化荒野步道、低空观光、竹丝湖湖山佳致、水上花田、横山休闲运动等一批特色体验项目。
艰苦奋斗再创业,重整行装再出发。新征程上,无为市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作风,奋勇拼搏,真抓实干,为奋力打造“一地四区”、加快建设芜湖市域副中心、努力在全省县域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无为篇章而不懈奋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枣庄零距离